首页 > 养生食谱 > 养生汤粥 >

每天一个养生小秘方五脏六腑,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

2022-03-21 13:50:4770

中医说的体质养生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体质,祖国医学是怎么认识体质的?祖国医学认为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机体内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由脏腑胜衰所决定,并以气血为基础。近年来,不少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临床角度提出体质分型,这种分型以身型脉证为主要指标,对临床辨证、处方、养生防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根据临床上的症候表现、脉象、舌苔,主要有以下八种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阳盛本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第一.阴虚体质养生法:(1)体质特点。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2)养生原则。补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养肝肾二脏为要。

(3)养生方法。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要少参加争胜负的文娱活动。环境调摄:此种人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热,口咽干燥,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受,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饮食调养: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节制性欲:因为精属阴,阴虚者犬当护阴,而性生活太过可伤精,放应节制性生活。药物治疗:肺阴虚者,宜服百合固金汤;心阴虚者,宜服天王补心丸;肾阴虚者宜服六味地黄丸;肝阴虚者,宜服一贯煎;其他滋阴生津中药女贞子、山茱萸、旱莲子亦可选用。

2.阳虚体质养生法(1)体质特点。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平素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时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其人患病则易从寒化、可见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或腰脊冷痛、下利清谷;或阳痿滑精、宫寒不孕;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2)养生原则:祛阳法寒,温补脾肾,因为阳虚者关键在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3)养生方法。精神调养:《黄帝内经》中说:“肝气虚则恐”,意思是肝脏功能差的人,容易恐惧,又指出:“心气虚则悲”,这是说心脏功能低下者精神上易出现悲哀的情绪。中医认为,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于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去忧悲、防惊恐、和喜怒、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故阳虚体质者尤应重环境调摄,提高人体抵抗力。有人指出,若在夏季进行20~30次日光浴,每次15~20分钟所得的紫外线将能使用一年。对于年老及体弱之人,夏季不要在外露宿,不要让电扇直吹,亦不要在树阴下停留过久。加强体育锻炼:因为“动则生阳”,春夏秋冬,每天进行1~2次,具体项目因体力而定。

饮食调养: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鸡肉,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药物治疗:偏心阳虚者,宜用桂枝加附子汤;偏脾阳虚者,选理中汤;偏肾阳虚者,宜服金匾肾气丸。3.气虚体质养生法(1)体质特点: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且动则尤甚,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脉虚弱,是其基本特征。

若患病则诸症加重,或伴有气短懒言、咳喘无力;或食少腹胀、大便溏泄;或脱肛、子宫脱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2)养生原则:补气养气,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胃为“气生化之源”,故脾、胃、肺、肾皆当温补。(3)养生方法:气功锻炼:肾为元气之根,故气虚宜作养肾功;其功法如下:屈时上举:端坐,两腿自然分开,双手屈肘侧举,手指伸直向上,与两耳平。

然后,双手上举,以两胁部感觉有所牵动为度,随即复原,可连做十次。本动作对气短、吸气困难者,有缓解作用。抛空:端坐,左臂自然屈肘,置于腿上,右臂屈肘,手掌向上,做抛物动作3~5次,然后,右臂放于腿上,左手做抛空动作,与右手动作相同,每日可做五遍。荡腿:端坐,两脚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转动身体3次,然后,两脚悬空,前后摆动十余次。

本动作可以活动腰、膝,具有益肾强腰的功效。摩腰:端坐,宽衣,将腰带松开,双手相搓,以略觉发热为度;再将双手置于腰间,上下搓摩腰部,直到腰部感觉发热为止。搓摩腰部,实际上是对腰部命门穴、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等穴的自我按摩,而这些穴位大多与肾脏有关。待搓至发热之时,可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温肾壮腰之作用。

“吹”字功:直立,双脚并拢,两手交叉上举过头,然后,弯腰,双手触地,继而下蹲,双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音,可连续做十余次,属于“六字诀”中的“吹”字功,常练可固肾气。饮食调养: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籼米、莜麦、马铃薯、大枣、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狗肉、青鱼、鲢鱼。

若气虚甚,当选用“人参莲肉汤”补养。药物养生:平素气虚之人宜常服金匮薯蓣丸。脾气虚,宜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肺气虚,宜选补肺汤;肾气虚,多服肾气丸。4.血虚体质养生法(1)体质特点: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2)养生方法。起居调摄: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

饮食调养:可常食桑堪、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平鱼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均有补血养血的作用。药物养生:可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或归脾汤。若气血两虚,则须气血双补,选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亦可改汤为丸长久服用。精神修养:血虚的人,时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

当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可以听一听音乐,欣赏一下戏剧,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哑剧,能使精神振奋。5.阳盛体质养生法(1)体质特点。形体壮实,面赤时烦,声高气粗,喜凉怕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热赤,大便熏臭为其特点。若病则易从阳化热,而见高热,脉洪大,大渴,饮冷等症。(2)养生方法:精神修养:阳盛之人好动易发怒,故平日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用意识控制自己,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冲动。

体育锻炼: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让多余阳气散发出去。游泳锻炼是首选项目,此外,跑步、武术、球类等,也可根据爱好选择进行。饮食调理: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葱等,对于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温阳食物宜少食用。可多食水果、蔬菜,像香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莲藕,可常食之。酒性辛热上行,阳盛之人切戒酗酒。

药物调养:可以常用菊花、苦丁茶沸水泡服。大便干燥者,用麻子仁丸,或润肠丸;口干舌燥者,用麦门冬汤;心烦易怒者,宜服丹栀逍遥散。6.血瘀体质养生法(1)体质特点:面色晦滞,口唇色暗,眼睚暗黑,肌肤甲错,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若病则上述特征加重,可有头、胸、胁、少腹或四肢等处刺痛。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倾向、吐血、便黑等,或腹内有症瘕积块,妇女痛经、经闭、崩漏等。

(2)养生方法:运动锻炼: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各种舞蹈。太极拳、八段锦、动桩功、长寿功、内养操、保健按摩术,均可实施,总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动,以助气血运行为原则。饮食调理:可常食桃仁、油菜、慈姑、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饮,醋可多吃。山植粥、花生粥亦颇相宜。药物养生:可选用活血养血之品,如地黄、丹参、川芎、当归、五加皮、地榆、续断、茺蔚子等。

精神调养:血瘀体质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瘀倾向。7.痰湿体质养生法(1)体质特点: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粘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若病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或食少,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浑浊;或头身重困,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或妇女白带过多。

(2)养生方法。环境调摄: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湿邪的侵袭。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之,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批杷、白果、大枣、扁豆、薏苡仁、红小豆、蚕豆、包菜等。运动锻炼:痰湿之体质,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游泳、武术、八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

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疏松的皮肉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之肌肉。气功方面,以动桩功、保健功、长寿功为宜,加强运气功法。药物养生: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输布,液聚生痰者,当宣肺化痰,方选二陈汤;若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者,当健脾化痰,方选六居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若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者,当温阳化痰,方选金匮肾气丸。

8.气郁体质养生法(1)体质特点: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或萎黄,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时欲太息,舌淡红,苔白,脉弦。若病则胸胁胀痛或窜痛;或乳房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或颈项瘿瘤;或胃脘胀痛,泛吐酸水,呃逆哎气;或腹痛肠鸣,大便泄利不爽;或气上冲逆,头痛眩晕,昏仆吐衄。

(2)养生方法:调摄情志:此种人性格内向,神情常处于抑郁状态,根据《内经》“喜胜忧”的原则,应主动寻求快乐,多参加社会活动、集体文娱活动,常看喜剧、滑稽剧、听相声,以及富有鼓励、激励意义的电影、电视,勿看悲剧、苦剧。多听轻快、开朗、激动的音乐,以提高情志。多读积极的、鼓励的、富有乐趣的、展现美好生活前景的书籍,以培养开朗、豁达的意识,在名利上不计较得失,知足常乐。

多参加体育锻炼及旅游活动:因体育和旅游活动均能运动身体,流通气血,既欣赏了自然美景,调剂了精神,呼吸了新鲜空气,又能沐浴阳光,增强体质。气功方面,以强壮功、保健功、动桩功为宜,着重锻炼呼吐纳功法,以开导郁滞。饮食周养:可少量饮酒,以活动血脉,提高情绪。多食一些能行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荞麦、韭菜、茴香菜、大蒜、火腿、高粱皮、刀豆、香橼等。

如何解读《黄帝内经》中的夏季养生法?

炎炎夏日就要到来了,又是一年万物生长繁茂的时候。不少人已经预备好了防晒霜,遮阳伞,短裤,T恤、连衣裙等等夏日必备用品。超市里早早已经上架了各种冰激凌,冰饮料,冰西瓜等等清爽的美食。各地著名的消暑度假旅游胜地也早早的开启了预定。在这个狂热的季节,关于如何保养生命,我们一起来看看《黄帝内经》怎么说。  《黄帝内经》记载:“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也即是说,从立夏到立秋的这三个月,正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为茂盛的时候。这个时候天气下降地上气升,交相感应,万物开花结果,是生命繁衍生息的重要时期。顺应夏季的特点,《黄帝内经》给出了应当如何做的具体要求:1.“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此时应当珍惜生长的大好时光,而夏季昼长夜短,人也应当晚睡早起,好好利用白天的时间,在白天活动。

现在很多人长期呆在办公室,天气越热,越不出来,吹着冷气,怕晒太阳。这样的做法,是十分不明智的做法。古人常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要学会在夏天利用大自然升腾的阳气,来补阳身体的阳气。一些医院的中医科会在这个时候搞一些“三伏贴”、针灸等治疗,针对在冬季多发的慢性疾病,如老慢支,老寒腿等。这样的做法,在中医学中称为“冬病夏治”。

特别建议一些冬天容易宫寒痛经女性朋友,一定要在夏天适运动,多晒晒太阳,充养身体的阳气,等到了冬天就会好很多。2.“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首先,夏季在五行中属于火,与人体的心脏对应,所主的情志是“喜”,所以夏天应当保持心情愉悦,不要忧郁发怒。其次,在春季养生中对情志的要求是“以使志生”,在这里是叫“使志无怒”,也就是说,春天要让人的情志焕发生机,到了夏天,这样的生长的态势更加旺盛了,这个时候更加不要抑制他们的生长。

再次,“怒气”是属肝气,本来是春季的,但“怒”容易化生火邪,而夏天所主的也是“火”,此时会加重火邪对身体的危害。而且肝脏本身“体阴而用阳”,夏季阳气旺盛,更应当十分注意保养肝气。那么这么作的目的就是“使华英成秀”。张介宾认为“华英,言神气也”。“华秀”与前面的“蕃秀”相对应。夏季精神上不能郁郁寡欢,而应该神气充实,精神饱满,保持一个昂扬向上状态。

  3.“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这句话的意思本意就是应当使阳气应宣发于外,应汗出于外。夏季阳气蒸腾,人体代谢旺盛,皮肤毛孔打开,应该让身体内的阳气的向外宣发,排出体内浊气。“若所爱在外”的解释就比较多了,《庄子》:“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当中“爱”是指,所喜好的人或者事物。“若所爱在外”可以理解为就像有喜爱人一般,勇敢的表达出来,不要压抑心内的情感。

这既是一种比喻,其实也是古人鼓励在夏天将人们内心容易躁动情感表达出来。想想大学毕业季,无数少男少女暗藏多年的情感,在这个躁动夏天终于无法控制,说了出来。明代医家马莳人也认为:“若有所爱于外,而无所郁。”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这就是顺应夏天时节,保养生命的方法!如果违背了,就会伤及心气,到了秋天心气虚就容易罹患寒热交替的疟疾。

大自然中,夏季的生长繁衍如果不充分,那么到了秋天就难以有所收获。人体的阳气如果在夏天没有充养足够,那么到了冬天阴寒很重时,就容易病重。中医讲求顺应四时,遵循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论语》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言何哉?”四季交替,万物生长繁衍,苍天在上、亘古不变,还用说什么呢?祖先对于世界的认识就是如此质朴,却又接近真理。

为什么《黄帝内经》里认为,人体存在经络?

谢邀。其实这个问题,我认为一个人但凡心存一丝清明,都能找到答案。《黄帝内经》是一部最早的中国古代医学典籍,这部典籍认为人体存在经络毫不奇怪,而如果不认为人体存在经络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人体这样东西,从古至今并没有什么不同,即使在古人那种粗陋的技术条件之下,对人体也是有一定的观察认识的。人体表层的东西就不用说了,眼、耳、口、鼻、手、足、皮肤、毛发等,只要眼睛不瞎的人都能看到,这些东西,直观而明确,古人和今人并没有什么分歧。

而人体内部,就稍微复杂一些,古人因为伦理和一些迷信思想的限制,通常不会为了医学的目的主动去解剖死人,所以古人不可能有今人那样系统而详尽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但他们还是有非常多的机会观察到人体内部的。比如,战场或者刑场上的死尸,人受伤后暴露出来的内部组织,甚至在宰杀动物中受到启发,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人体比较容易识别的内部组织就被记载下来。

这些名称我们至今仍在沿用,比如:筋、骨、血、肉、心、肝、脾、肺、肾、肠、胃、脑、髓、胆、膀胱等等。看到这里,心细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古人是否漏掉点什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血管、神经等人体的管线系统在古代叫什么?古人既然能够观察到肌肉和骨骼之间的筋,能观察到骨头里面的骨髓,知道血液的流动,怎么可能观察不到如此明显的血管呢?而事实上,人体的浅静脉是如此的明显,大家观察一下自己的手背、脚背,一眼就可以看到,我们现在能够看到,难道古人就看不到吗?如果他们看到了,为什么不给它取个名字?这不符合常理啊。

看到这里,我想稍微明白一点事理的朋友都能猜到,其实古人早就给它们取了名字,只是被我们今天一些胡搅蛮缠的人刻意忽略了。这个名字叫做:经络。古人说的经络,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血管,经络也可能还包含神经、淋巴等管线系统。上一张图,让大家看的更明白。主干为经,末枝为络,古人用经络来形容观察到的人体内部大大小小的管线,完全符合古人的语言习惯。

而《黄帝内经》中也明明白白说了经络是可见的,而且气血运行在经络中。“气”是什么,我们暂且不管它,血在血管里运行可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这还不能证明古人说的经络就是今天说的血管吗?而且古人看病切脉,切的就是动脉血管啊。现在一些人刻意将“经络”神话,坚决不承认它其实就是古人在粗陋条件下观察的到血管等管线系统,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如果古人放着这么明显的血管视而不见,反而发现了穷尽现在科学手段都不能发现的“经络”,你摸着自己的心口窝告诉我:你相信?古人在一切技术方面是如此落后,却在“经络”这个问题上甩得现代科技没边儿,你摸着自己的心口窝告诉我:你相信?当然,这背后的心理和逻辑我是了解的,如果中国的古人能发现现代科技不能发现的“经络”,这证明中国的老祖宗很了不起,吹捧了自己的祖先,也等于变相的吹捧了自己。

《黄帝内经》成书那么早,怎么知道人体内部器官的?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学习中医都知道这本书。《内经》大概成书在战国至秦汉时期,东汉至隋唐时期仍继续修订和补充。《内经》之前其实传统医学就一直存在,内经是对之前的传统医学理论和经验进行整体归纳,在众多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撰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两大部分。

一、那时候就有人体解剖了吗?题主说内经中记载的伤肝、伤心、伤肺、伤肾等五脏六腑。的确是一部分经过解剖而来的,但古代的解剖远不如现代医学解剖精细,这个学中医的都要承认。那么题主可能会问,古代人就有人体解剖了吗?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灵枢》中原文记载: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灵枢》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原文就记载了“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这就是最直接的证据,证明古人已经在进行人体解剖了。而且中国传统医学早期的形成肯定离不开古人的人体解剖。通过尸体解剖,古人不但了解了某些脏器的形态,而且还认织了它们的某些功能。

如通过对整个消化道的解剖观察,古人记载食道与肠道的长度比为1:35(现代解剖为1:37),胃容纳水谷“三斗五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及其对机体生命活动的意义。在解剖方法的帮助下,《内经》提出了“心主身之血脉”的见解。另外,通过解剖还发现了肺、脾肝、肾、膀胱、胆、脑、女子胞等脏器及其各自所处的位置、相互连接的情况和与外在器官的联系,如认识到肺主呼吸,外通于喉、鼻等。

纵观世界史来看,中国古人在当时的解剖知识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中医人整体说解剖是“西医”,也就是现代医学。下面回到题主第二个问题,古人们如何得知呢?二、古人们如何得知呢?虽然当时中国古人已经开始解剖,但当时的解剖技术和单纯的解剖认识深度远不及现代。因此古人依靠当时的人体解剖得到的知识,显然远不能解释当时医疗实践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也不可能对更为复杂的生命现象如思维、情绪等作出明确的说明,更不可能将经验上升为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

我们先暂时把古人解剖作为直接观察。由于不能完全解释,古人只得寻找另外的方法,那就是整体观的形成。 由于当时技术和社会知识,古人并没有形成现代医学理论,而是形成了以人体解剖为基础形成的五脏六腑,经络等整体观。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医理论体系。这种体系的形成不是瓶口捏造的,是古人根据当时解剖和治疗经验形成的一整套理论体系。

三、小结很多人,包括中医人本身都会认为中国传统医学没有解剖,其实不然,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绝对少不了古人的解剖。作为后世学习中医的人,在学习传统医学的同时,一定不要把古人总结的五脏六腑和现代医学的心脏、脾脏、肾脏等完全混为一谈。虽说字是一样的,但是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而且也希望现代中医人不要完全摒弃现代医学。

《周易》、《山海经》、《黄帝内经》里的内容有科学依据吗?

这三本书,我认真阅读《黄帝内经》。以前看不懂,直至生病后,自己治病时错误拔罐太多,导致五脏气乱。自己身体所产生的的现象和感受,和《黄帝内经》里描述的一样,我经历了痛苦之后,感叹古人的历害,他们把活人生病的感觉和身体内血液流动的路线弄得清清楚楚,佩服老祖宗。并且根据这些理论,我对自己和家人养生。效果好的出奇。

丈夫的肾结石和胆结石食疗消除。所以我对《周易》和《山海经》也翻看过,这两本书也很好。《周易》一般人看不懂,《山海经》绝对是古人生活环境的真实记载。尤其是地理记载,只有古今理解不一样罢。估计是古人一般人见不到书中所描述的动物,再加经历时代变化,古动物消失,今人见不到,便认为不存在。対于古文化,我现在的态度是尊敬。

《黄帝内经》主要的理论有哪些?普通人怎么阅读,怎么吸取?

《黄帝内经》主要学术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曾经应用于各个方面,《内经》作者成功地把阴阳、五行等哲学范畴应用到医学里面来,把哲学和医学密切交融在一起。首先它认为人类生命变化是按照阴阳对立原则进行的。正如《灵枢・本神篇》云:“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因而人体生理现象都反映了阴阳对立统一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媵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明归六府。

”故对立统一的协调,就能维持人体生命健康。假如对立统一遭到破坏,人体就出现病理状态,如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最后亦会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情况。 其次,它还指出,阴和阳的对立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两者之间是相互为用,互为其根。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天复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日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都指出阴阳两方面,必须保持阴阳对立统一协调关系,人体才有正常活动。至于五行学说,《内经》主要从其“相生”与“相克”和“生克制化”等方面,来说明许多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并且是维系事物正常发展不可分割的根据,正如《素问・宝命全形篇》所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整体观念:它首先认为人体内部是个统一的整体,体内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表现在生理、病理、脏腑和经络各个方面。如《素问・痿论>云:“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腺主身之骨髓。”说明五脏与形体方面的功能联系。同时,人这个整体与外在环境又有密切的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然而,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生理密切关系,不完全是和自然变化之适合,主要是人体的机能善于适应它。《素问・生气通天论》曾出:“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人体生理机能无时无刻不是在与之做出相应的变化。动而不息的运动观:《内经》认为物质是在相互联系和制约之中不断运动的变化。《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又云“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指出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并反映了事物由新生,发展,到灭亡的变化过程。“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脉要精微论进一步说:“四変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权。”一年四季的阴阳运动,影响到人体,血脉亦随之而上下运动,其脉在外形象为规、矩、衡、权的不同。

《黄帝内经》所用中文五脏六腑除心字外,为什么皆带有月字?

《黄帝内经》所用中文五脏六腑 除心字外,为什么皆带月字呢?很高兴能够回答您这个问题,《黄帝内经》是我们华夏民族智慧结晶,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巨作。它以天地万物,阴阳五行的,唯物辩证法理论为基础的,也是所有中医理论的总源头。《黄帝内经》的五行对应人体的心、肝、脾、肺、肾,很多人都会有个疑问?为什么心字没有“月”字旁呢?人是天(太阳)地阴阳五行之能量孕育而生的,人类是万物之灵。

首先我们要了解阴阳的特性:阳主向上、发散、主动、主长它的代表就是太阳,阴主向下、静、收敛、主生代表就是月亮。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就是心脏,人体胚胎最早生长发育的也是心脏。中医认为心脏是君主之官,是人体能量的发动机,心脏把所有营养送到全身,肝、脾、肺、肾都是靠心脏的动能推动。“心”看它的字就跟它的理一样,心主发散、向上。

专家们,《黄帝内经》守数居治;“脾数五,肾数六,心数七,肝数八,肺数九”为论证什么?

河图之数,天地自然之本体气数也,天人合一,则对应人体,1、6 水之气数,1阳应膀胱,6应肾。2、7 火之气数,7阳应小肠、2阴应心。3、8木之气数,3阳应胆, 8阴应肝。4、9金之气数,9阳应大肠,4阴应肺。5、10土之气数,5阳应胃, 10阴应脾。这方是河图对应人体五腑五脏表里之气数规律也。

吾尚健康网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1270号 吾尚健康网互联网收集发布| 养生汤粥 | 水果养生 | 养生蔬菜 | | 瑜伽养生 | 气功养生 | 武术养生 | 广场舞 | | 春季养生 | 夏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冬季养生 | | 经络养生 | 针灸养生 | 穴位养生 | 药膳养生 | | 减肥瘦身 | 丰胸美乳 | 护肤美白 | 整形护理 | | 男性养生 | 女性养生 | 中老年养生 | 白领养生 | | 心理情感 | 疾病常识 |